在北京话里,“回碗儿”是用实际行动赞赏好吃的食物,做饭的人最喜欢。今天的晚饭,我们吃的是扁豆焖面,好吃到回碗儿。
焖面的面,必须要手擀面。用现成的干面条做出的焖面,口感没有层次,和汤面没有区别。那就不是扁豆焖面,而是扁豆面(少汤)。为了说清楚揉面的重要性,我先跑题去写了另一篇帖子,然后才回来说完扁豆焖面。
< 理科生的揉面逻辑和懒人的揉面机 >
晚饭6口人,用4cup 面粉,加上两个鸡蛋,少许盐,加入凉水,让“揉面机”在低转速和匀了,换2档,连续揉面5分钟。用机器揉面的好处是,不用一次把水加够。面团太硬,可以加点水,面团太稀,就加点面。只要不是成心要用完一口袋面,调整个一两次,就能得到软硬合适,极富弹性的面团。
揉好的面团,表面光滑,呈淡黄色。把面团留在容器里,表面抹上一些油,盖上保鲜膜,醒面1个小时。醒面的步骤,让面里的蛋白质和淀粉与水更加充分结合,可以确保擀面的时候面有韧性,却不回缩。另外,抹上油擀面时可以减少防沾的面粉用量,这样焖出的面条口感清爽,不会像勾了浓芡似的黏稠。
在醒面期间,我们开始准备肉和扁豆。根据我们家的习惯,炒肉丝一般用全瘦的里脊肉。切成筷子一般粗的肉丝,加上蚝油,白胡椒粉,料酒拌匀。腌制30分钟。
蒜,切成蒜末。起油锅,放入腌制好的肉丝,翻炒至变色,加入扁豆,继续翻炒。然后加水漫过菜,加入老抽,鸡精,少量剁椒,盐,调味至略咸。盖上锅盖大火3分钟,让豆角和肉丝的香味充分交流。今天用的扁豆,因为隔离没法去买新鲜扁豆,用的是豆角罐头,所以这是隔离时期的扁豆焖面。待隔离结束了,我一定会用新鲜扁豆再做一次。
在烩扁豆肉丝的时候,把醒好的面,切成拳头大小的面团,擀成饺子皮厚薄,然后两面撒上面粉,折叠后切成细丝。切好的面条是这样的:
继续撒上些面粉,抖开,待用。
这时候烩好的扁豆肉丝已经香气四溢了,开盖,舀出半碗汤。将手擀面抖开铺在菜上,再将舀出的半碗汤均匀的泼在面条上。盖上锅盖,大火焖1分钟。开盖,这时候面条表面已经半熟,用筷子和锅铲配合把面条挑起,分开粘在一起的面条,并让菜汁和面条混合均匀。如果锅比较干,可以沿着锅边加适量水,再盖上继续焖3分钟。
3分钟后,关火。但不要打开锅盖,让锅里的热气接着焖5分钟。就可以开盖装碗儿了。
吃焖面,面条入口要饱含菜汁,水乳交融,咀嚼起来,面有韧劲,菜有菜味,泾渭分明。我们家这二十多岁的小伙,吃了一碗,又添了一碗,感慨到:必须手擀!
专业专业!今天晚上尝试!